-
凱路網絡
軟件知識
News
全球通脹水平或將繼續上升
全球超寬松財政貨幣財務出納軟件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的后續效應逐漸顯現,預計第二季度全球通脹水平或將繼續上升。2021年在全球積極財政貨幣政策的刺激下,總需求快速回升。與此同時,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全球供應能力下降,能源、糧食、工業金屬、芯片、勞動力、物流等領域遭遇供應鏈瓶頸,供需缺口持續擴大,抬高了物價水平。2021年,海運貨代物流軟件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CPI增速分別約為3.1%和5.7%,較2020年上升2.4和0.6個百分點。2022年第一季空運貨代物流軟件度能源、糧食和工業金屬價格上升。國際能源署預計,自2022年4月起,國際原油市場每天大約有200萬桶的供應缺口。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小麥、大豆等農產品價格也大幅上升。能源和糧食在“通脹籃子”中占有較大權重,第二季度隨著市場情緒逐漸回歸理性,相關大宗商品價格有望企穩,對通脹的直接拉動效應或將減弱,但未來PPI價格上升將逐漸傳導至下游生產和終端消費領域,將間接帶動通脹水平繼續上升。
全球經濟增速或將有所回升
由于第一季度基數較低,預計二季度全球經濟增速或將有所回升。原油和工業金屬是工業生產的基礎,其價格上升將對全球經濟復蘇和居民消費產生重要影響。無論是從生產、消費、貿易還是流動性方面看,全球經濟增長可能面臨制約。
工業生產方面,隨著能源價格上升,能源支出增加會推高企業生產成本,擠壓資本品和其他無形資產投資,此外,PPI上升也會導致工業品產銷能力下降。在過去三次石油危機期間,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工業產值和GDP均明顯下降。以美國為例,在1973年至1975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期間,美國工業總產值從1973年11月的1.43萬億美元降到1975年2月的1.25萬億美元,降幅達12.2%,GDP增速也從1973年的5.6%降到1974年的-0.5%和1975年的-0.2%。在1979年至1980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機期間,美國月度工業總產值最多時一度下跌8.7%,GDP增速從1978年的5.5%降至1980年的-0.3%。在1990年至1992年的第三次石油危機期間,雖然美國工業總產值受到的負面沖擊減弱,但消費大幅下滑,經濟在1991年陷入衰退。
本輪原油價格上升同樣對全球工業生產造成較大的沖擊,2022年的前兩個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月度均值為53.4,較2021年第四季度月度均值下降2.9個點。進一步觀察全球前十大工業國(約占全球工業增加值的72%),與上年同期相比,亞太地區大部分經濟體工業生產指數上升,日本與歐盟各國工業生產較為疲弱,第二季度可能有更多經濟體工業產值回落。
消費方面,第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復和金融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全球居民消費增速降低,對經濟的刺激作用減弱。2022年2月,美國零售和食品服務銷售額環比增長0.3%,較1月的4.9%大幅回落。2022年1月,歐元區零售銷售指數同比增長7.8%,但環比增速僅為0.2%。從過去經驗看,在消費者需求不變的情況下,短期內高通脹和物價上升會使消費者的支出增加,但如果通脹持續,中長期會放大不確定性,影響消費者信心,需求和消費支出會逐漸回落。因此,預計第二季度歐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逐步放開后,可能短期內對消費帶來一定的提振作用,但下半年隨著全球貨幣政策的進一步收緊,借貸成本上升,消費增速或將降低。
國際貿易方面,2021年全球貨物貿易強勁反彈,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復蘇的重要驅動力。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反復,部分國家針對進口貨物的防疫措施趨嚴,全球航運貿易中的港口堵塞和勞動力短缺問題仍然存在,全球貨物貿易增長勢頭逐漸放緩。2022年1月,全球20個主要經濟體加總的進口和出口金額均較上月下降,降幅分別為2.3%和6.1%。世界貿易組織2月公布的《貨物貿易晴雨表》顯示,全球貨物貿易景氣指數為98.7,低于基準點和上一期數值。第二季度,預計全球在物流和航運等領域的供應鏈危機有所緩解,大宗商品價格處于高位會使大宗商品貿易金額增加,國際貿易中的價格因素將發揮更多作用,預計二季度全球貿易增速或將較一季度有所上升。
流動性方面,國際金融協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債務總額首次突破300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全球債務規模與非金融企業杠桿率均處于歷史高點,隨著全球流動性的變化,企業債務違約和破產重組風險加大,可能給經濟增長蒙上陰影。此外,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和金融市場波動也會加大相關領域的流動性風險。
總體來看,考慮到全球經濟正面臨愈加嚴重的能源供給短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仍然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及全球通脹形勢嚴峻等因素,第二季度全球經濟復蘇更多的是由于一季度的低基數效應和疫情防控措施放開的短期消費刺激效應帶動。隨著時間的推進,相關利好或將逐漸消退,全球工業生產、消費、貿易、流動性等方面的制約因素將逐漸凸顯,經濟下行風險可能上升。